《左传》中说:“人谁无过,

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 

在遇事犯错的时候,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?

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,

还是常思己过,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?

要知道,当你用手指别人的时候,

还有三根手指头对着自己。

 做人最忌讳的,

是总挑剔他人过失,忘了自己的责任。

反之,有一种高级的修养,

是时时反省自躬,遇事不推责。

1.是无能的人,越爱挑剔别人

清代学者申居郧说过一句话:

“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,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。”

深以为然,拒绝听自己的过失,

却总是挑剔别人的过错,这样的人是愚蠢的。

人生路上,每个人都背着两个包袱,

一个装着自己的过失,另一个装着别人的过失。

可很多人常常会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胸前,

一低头就能看到,把自己的过失背在身后,轻易忽略。

曾看过一个哲理小故事。

有次,三只老鼠相约偷油吃,

它们打算用“叠罗汉”的姿势轮流喝。

但是,最上面的那只老鼠刚爬上去,

油瓶却意外地被打翻,它们吓坏了,惊慌而逃。

回到鼠窝后,三只老鼠纷纷开始推卸自己的责任。

最上面的老鼠说:

“因为中间的老鼠动了一下,我才碰倒了油瓶。”

中间的老鼠说:

“是最下面的老鼠突然抖动,影响到我了。”

最下面的老鼠说:

“我似乎听到外面有猫叫,所以才会惊动。”

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时,第一反应是先挑剔别人的过错,

推卸自己的责任,这就是典型的“老鼠心态”。

《论语》有言:“小人无过,君子常错。” 

意思是,小人总认为错的是别人,

君子则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。

越是无能的人,越是爱挑剔别人,

习惯性的从外部找原因,掩饰自己的过失。

而对自己多一分审视,对他人多一分理解,

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,更是不可多得的智慧和格局。

2.遇事向内求,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

鲁迅先生说过:

“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,

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。”

越是优秀的人,越是善于解剖自己,

更多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
他们懂得只有向内归因,

才能向外成长,优于过去的自己。

相信我们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

把一束光投射在房间的墙壁上,

然后把手放在光源的前方,

此时墙壁上就会出现你手掌的影子。

如果你想让影子的形状大小产生变换,

能直接在墙壁上操作吗?

很明显不能,你只能改变自己的手势。

就如《古兰经》中所说:

“山不过来,我就过去。 

遇事向内求,从自身找原因的人,

意味着他们在想着改变自己,而不是责备别人。

当年王阳明初创立心学,

被许多人攻击称作是邪说异端。

他的弟子们愤愤不平,抱怨道:

“他们不懂老师的学说,就随意评论。”

王阳明却说:“是我们做的还不够啊!”

之后,王阳明开始大力宣扬解说心学,

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崇尚心学,逐渐与正统理学分庭抗礼。

有句话说得好:“责人先问己,恕己先恕人。”

与其怨天尤人,不如向内寻求,

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才能拓宽格局,

走出人生困境,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中,日益强大。

3.事不推责,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

英国作家毛姆有一句名言:

“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,

叫他承担责任是最有效的方法。”

遇到事情,观心自省,

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第一步。

更难得的是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,

主动承担责任,这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。

曾看过一个故事。

某天,有位妈妈带她刚念幼儿园的儿子去买水果。

在妈妈挑选水果时,儿子觉得十分无聊,

就偷偷用手抠他面前的桃子,

到家后,他才和妈妈分享这件“趣事”。

妈妈听后,

二话不说就拉着儿子的手回到了水果摊前。

果真看到了很多被抠破的桃子,

在和水果摊老板说明缘由并道歉后,

便把这些桃子全买了下来。

儿子很是疑惑,妈妈解释说:

“弄坏了别人的东西,我们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

把它们买回家啊,还不能浪费,要全部吃完。”

接下来几天,餐桌上顿顿都有桃子,

儿子吃得苦不堪言。

妈妈的教育缺失是错,

儿子随意损害他人东西是错,

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。

从头到尾,这位妈妈没有责怪自己的儿子一句,

也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,

而是用自己的行为让儿子就此学到了什么是担当和责任。

古语有云: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。” 

真正的强者,遇事不怕事,善于反省自身,

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,主动承担责任。

有担当的人,行得正,坐得端,不缺骨气,不少志气;

负责任的人,站得直,走得远,心有底气,胸怀正气。

遇事不推责,是对自己负责,

对别人负责,对社会负责,

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。

《小窗幽记》中说:

“不担当,则无经世之事业。”

一个没有担当,只会推卸责任的人,

注定走不长远。

人这一生,想要有所作为,

就要明白有所为、有所不为的道理。

少指责他人,多审视自己,敢承担责任,

做人清醒,行事坦荡,无愧于自己的良心。